痛定思痛:中兴事件暴露了中国企业管理“软实力”的脆弱性

 

过去的一周对于中国ICT行业甚至是整个中国企业界来说,过得极为不平静,中兴事件还在持续发酵中,各种解读声音不绝于耳。我一直坚持不碰热点,专心做好自己专业那点事。这次的中兴事件还是要说一说,因为这个事件和我们研究的方向是关联的,周末去给一个企业讲课还分享了这个案例,这确实是一个企业风险管理方面活生生的案例。

一、中兴事件是一个典型的灰犀牛事件

我们目前从种种的证据来看,中兴这次遭遇的关键部件断供危机有着非常明显的灰犀牛风险特征

      什么是灰犀牛风险?与其对应的是前些年流行的黑天鹅式的风险特征,黑天鹅事件是指那些发生概率极低,但是一旦发生影响非常大的事件。而由于近年来新兴技术的变革、极端环境的频发、区域冲突和反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出现,使得我们所处的环境面临的不确定性急剧上升,而灰犀牛事件就是指那些发生概率较大,而且冲击力极强的事件。我们原来一直谈,对于企业来说,灰犀牛式的风险不应该太多,甚至不应该有,因为如果企业存在灰犀牛式风险的话,管理层肯定会想方设法对这样的风险进行处理,不会任由其存在。但由于当下技术巨变、天灾人祸频发的大背景下,这类风险正在进入企业视野,中兴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造成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的各种因素

为什么我们说中兴事件发生概率较大,我们从一系列披露出来的信息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个风险其实在中兴内部对其早就有所认知,而且认识还比较深刻。中兴公司已经分析到了如果此类风险发生的话,将会对公司的业务产生何等重大的影响。所以对中兴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大概率、大影响的灰犀牛式事件。

二、所谓的合规风险

我们很多专家将中兴事件解读为一个企业对于合规风险管理的失败,我觉得这样的解读有点肤浅,为什么?首先,对于合规而言,首先要看合的是什么规?有人说是美国关于禁止向制裁国家出售美国技术的合规性要求。

我曾经在美国的全资在华企业工作过多年,我记得当时所有的员工都经常会收到公司合规部门的制裁国家清单更新,如果公司目前的有些业务和这些制裁国家有关,那我们必须拒绝和中止开展此类业务。所以,我们每碰到一个有潜在风险的业务时,都需要向公司的合规部门提交审核,确定是否可以继续。从下图可以看到,这次中兴事件挑起美国神经的是美国和国际组织制裁范围最广的制裁国家之一伊朗。

按说这是美国的国家行为,所有的美国企业都需要遵守,这样的做法也无可厚非。但是,今天需要遵守这个制裁条款的是一家中国企业,那就有点奇怪了。中国企业采购美国企业的设备,按说中国的身份是甲方,作为美国企业的客户,怎么一点甲方的气势都没有,还要接受乙方的一系列要求和条件,而且不遵守这些要求倒成了甲方的“合规风险”,这样的“合规”合乎情理吗?对我们有约束力吗?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当然不会接受,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没得选,逼的我们不接受也得接受,这就是具备了高度不可代替性之后的任性议价权,在我们自主高端芯片缺乏,不能自给的情况,这样的一个条件我们也接受了,而且作为一个被高度重视的“合规风险”来管理,我们只能忍了。

所以今天很多人在谈中兴的合规风险,这是哪一门子的合规风险?这是在我们只能被动接受的情况下被“合规”了。而这,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合规风险。

三、美国做法的适宜性

在2012年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就已经开始调查中兴向制裁国家出口管制设备,经过长达5年的调查,一直到2017年3月份,特朗普上台后,这只靴子终于落地,中兴与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美国司法部、财政部海外资产管理办公室达成了一项罚款将近12亿美元的和解协议,中兴也发布公告认罚了。

本以为这件事就此了断了,没想到美国商务部4月16日旧事重提,以中兴没有完全履行和解协议的相关要求为由,禁止美国企业在未来长达7年的时间与中兴发生业务往来。而所谓的没有完全履行和解协议,只是没有找到处罚当时涉事的35名工作人员的证据。谈到契约精神,达成和解协议后再以这样极尽严苛的方式加以处罚,这也算是契约精神吗?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国际重大专项集成电路总师叶甜春表示,美国的这种做法是高科技领域的“核战争”,在高度全球化的信息产业领域,以一国政府强令全球与之关联的供应商封锁一家企业,任何企业都是难以招架的,这是一种“反人类”的罪行。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独自建立自给自足的产业链,这也不符合全球专业化分工的原则。贸易的全球化将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原来的做法村民之间按照各自特长和优势相互合作,有的负责种粮食、有的负责加工、有的负责种菜、有的负责养殖,大家按照一种既定的规则相互交换有无。现在美国作为村霸的做法,变成了每家关起门来都得自己种地、自己加工、自己种菜、自己养殖,有的剩余就扔掉,有的饿肚子也忍着,这是一种多么严重的资源浪费,邻里之间再无友好的沟通交流、互通有无,整个村的文化都被这个村霸用霸道的方式带坏了。

四、风险管理方面的教训

我们经常给企业讲发展中速度和风险控制能力是要匹配的,要时刻重视对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但任何的方式都不如像这样一次有切肤之痛的打击给企业带来的思考更深刻。坦率的讲,中兴公司的发展为中国甚至是全球部分区域的通信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让我们可以享受如此高速、便捷的通信网络,应该感谢中兴。但是今天,关起门来说话,美国的问题我们先抛开不谈,从中兴事件的一系列风险防范的失效,暴露出来的中国企业管理软实力的脆弱性,确实值得所有中国企业共同反思:

1、在企业最高层设定风险偏好和承受度

像中兴这样的企业在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也包含了在不同发展思路和途径上选择,这些选择也同时暗含最高管理层对企业承担风险的偏好和承担的种类和数量。

一般的情况下,管理层只是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但忽视了既定战略下风险偏好发生偏离或承担的风险超过上限的情况,对战略的实施将形成巨大的威胁,甚至威胁企业的生存。在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中,不允许出现战略性漏洞。但我们看到中兴对于公司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战略规划的论述还是主要集中在追求市场和规模方面的论述,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个事件,应该属于风险承受超限进而对企业发展产生致命影响的表现。

2、对战略风险的反应迟缓

对于一个1985年成立的公司,中兴面对的这样一个灰犀牛式的风险,在过去的30多年里,这样的风险应该一直没有消失过,对于这样的一个潜在的重大战略风险,我们是否对其认真研究、制定过备选方案?有人说,短期内我们可能很难可以做出很好的备选方案。那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高调的进军一个全球最敏感区域对当下没有形成战略替代方案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必须的战略市场吗?整个公司因此承担的风险和在这个区域获得的收益对等吗?如果风险和收益出现了严重的偏离,这样的战略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战略。

我上周刚从华为回来,华为是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任正非十几年前就是中国企业界公认的风险管理大师,虽然华为一直强调让我多说说华为的缺点,但是我还是要引用一段任正非2012年在诺亚方舟实验室的讲话:

华为内部可以不使用海思的芯片,即使内部几十年不用海思的芯片,为了不受制于人,也得坚持做下去。

我并不反对你们买美国的高端芯片。要尽可能的用他的高端芯片,好好地理解它。研究高端芯片和操作系统,主要是让别人允许我们用,而不是断了我们的粮食。断了我们粮食的时候,备份系统要能用得上。

一旦公司出现战略性的漏洞,不是几百亿美金的损失,而是几千亿美金的损失。我们公司积累了这么多的财富,这些财富可能就是因为那一个点,让别人卡住,最后死掉。……这是公司的战略旗帜,不能动。

3、必须重视的信息保密工作

我们从披露的信息看,企业的绝密信息成为了公开信息,被美国商务部翻译成中英文双语版而昭告天下,还写出了5条教训,好像是说:朋友,想作弊请不要这么明目张胆,多么讽刺啊!

外籍顾问和内部员工在公司内网可以随意下载公司的机密文件,高管电脑中保存的敏感信息被查,被作为证据的这些文件本应该被制定严格的保密程序,按权限查阅并记录日志,从结果上来看,这些看来都是控制缺陷。

我给我们的企业做顾问这么多年,看到的企业对于信息控制的方式和程度各式各样。但是,在信息传输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保密工作一定要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特别是敏感行业和敏感公司。

4、妥善的危机处理

从2012年开始,中兴公司有5年的时间来处理和解决这样的一个危机事件,最后以12亿美元罚款作为结局,从一定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失败结局。12亿美元的赔款几乎是中兴公司2012-2014年的所有利润总和,8万员工辛辛苦苦干了3年的利润都赔给美国了,我们到底犯了什么天条律令?

我们从整个危机应对的过程中发现,中兴公司一开始并没有把这次危机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所以才会落下顶风作案、毁坏证据、认罪态度不端等印象,这也成为了最后被加重处罚的理由。

其实,有一类专门负责协助企业进行危机管理的专业化公司,全球性的企业一般在全球或当地找一个专门负责危机处理的合作伙伴,来协助企业处理危机出现时的一系列事务,如果不熟悉当地市场,这也不失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方式。

5、对国际规则的理解

写到对国际规则的理解上,就一阵痛心,因为中国在对外投资的这些年,由于对国际规则的理解有误遭受的损失非常惨重。从中国企业并购澳洲磁铁矿到沙特轻轨项目、再到波兰高速公路项目,我们吃的亏还不够吗?有些是我的客户,我就不提名字了,有的中国企业跟我说,这是我们走出去必须交的学费。交学费没问题,别一家一交、反复交啊!那钱咱拿去脱贫攻坚好不好,扔到外边都打水漂了,还让人家骂我们傻,最痛心的是在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上反复犯错,海燕啊,咱可长点心吧!

一方面是对国际规则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对当地国本地化的理解。去年开中国企业全球化年会,我当着龙永图部长的面提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最重要的是在当地机构的本地化。如果中兴这次事件可以像一个美国企业一样与美国商务部进行周旋和应对,我相信结果不会是这样。从我这么多年和老外打交道来看,有时他们很简单,是我们自己想多了,我们要说服他们,需要进入他们的逻辑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去和他交流,进入到他的那个循环,凭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解决起来会很简单。

6、用人不查

中兴事件的爆发,其中在美国聘任的犹太裔年轻律师Yablon给FBI贡献了很多材料,让一个犹太裔的美国律师帮着中国去和美国商务部解释我们和伊朗交易的那些事儿,似乎不太恰当。以色列的总理曾多次公开表示:不要相信伊朗,这个国家是犹太人的死敌,他们只要稍有机会,就一定会设法致犹太人和犹太国家于死地。

所以这次人家就为了民族大义放弃了职业气节,没查到这位2001年才获得律师资格的Yablon律师属于哪一个大律所,因为美国的律师收费标准较高,是不是收费相对便宜成了主要考虑因素?

7、授人以柄

虽然我们觉得美国利用霸权条款给我们制定了不平等的交易规则,但在我们目前还受制于人的时候能忍还是得忍。既然达成了和解协议,我们就应该按照协议来执行,让其抓住了一个对人员处理不到位的小尾巴实属不该。

再有,和伊朗做生意时,能不能告诉我们的合作伙伴低调一些,对于有些信息的保密应该写在合同条款上,让这帮猪队友公开大肆宣传,西方的制裁对他们没起作用,他们依然享受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通信设备,是不是等于把中兴放在火上烤?

五、一份缺项的核心竞争力缺失清单

中兴事件也触发了所有中国人的思考,前几天看到有人在网上发布了中国目前尚未掌握的53项核心技术清单,这份清单经过和专家求证,有一部分确实属实,还有一部分也未必是目前最迫切的。我真心的希望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的从最基础的技术研发开始,一步一步的缩小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份清单还应该再加1条,就是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软实力”。从我在几家超过150年的欧美大型跨国企业的从业经历来看,再结合这些年和我们中国企业的深入接触,在企业管理软实力上,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提升。这是企业的土壤和环境,所有的技术创新、商业成功都需要在一个相对适合的土壤下才能实现,这是基础条件。

前些年的中国企业高速发展,得益于中国规模和市场效应,中国由于人口多,基数大,下力气做一个业务就有可能做成世界第一,所以老外说,中国的业务都是大业务,因为分母太大了。

前一段时间看中航油事件中陈九霖先生的反思,其中一条是:走快了,要歇一歇,让灵魂跟上脚步。我们的中国企业也是一样,发展的太快了,效益超额完成了,财务指标每年在创新高,我们的企业管理水平也应该跟上发展的步伐,不应该被简单的规模扩张蒙蔽了双眼。

中兴事件此次暴露出来的问题只是表现,更深层次是整个企业管理体系的脆弱性问题,导致企业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不能有效跟上企业的发展节奏,出现了风险管理失效的环节。

如果企业有非常强的核心竞争力,有些风险的发生还不足以颠覆其根本,还有回旋改正的时间和空间,但核心竞争力缺失的情况下,企业“软实力”对风险和控制的失效将会把企业带入极度危险的境地。

六、中兴事件给我们的思考

我们之所以会被美国“掐脖子”,最主要的是因为核心科技的缺位。如果我们看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总结为科技优势打造的军事优势,军事优势支持的信用优势,信用优势支撑的美元强势,美元强势支持的全球扩张。最根本的优势还是科技优势,掌握这部分优势的人被称为真正的精英阶层,全美国不超过1000万人,在支撑着整个美国的价值创造活动,可以让美国有“任性”的本钱。

当代的中国人需要有历史使命感,未来几十年的时间将是中国非常关键的一段时期,国运面前,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想要奋起直追也同样需要打造一批真正的精英,给他们能够发挥创造的环境,真正埋头奋战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重大科技攻坚。以个人为点、行业为线、国家整体调控为面,步调一致的整体全面推进,我相信这个过程不会太久。

外国人喜欢用“危机”这个词来解释“Risk”风险,因为这个词最能表现危险和机会的统一体,中兴这次事件给整个中国企业界敲醒的警钟,既是一次风险事件,也是一次机遇,我相信2018年会是中国ICT行业思考发展方式,逐步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里程碑,任何代价都不会白白付出。

同时,我们要痛定思痛,为了能够让科技创新更好的创造价值,让企业可以在当前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管理好风险,企业控制体系持续有效的发挥作用,企业管理层要尽快认识到建立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华为数年前花了40亿拜IBM为师进行了企业管理变革,从而为打造一个令人尊敬的全球化企业奠定了基础!

核心科技做为“硬实力”需要攻关创新,企业管理做为“软实力”也同样需要攻关创新。为此,我们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